3月23日上午,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在五洲宾馆召开“深圳市PM2.5浓度率先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措施研讨会”,提出至2020年,力争大气各项污染物浓度全面达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二阶段过渡目标值(PM2.5年均浓度达到25微克/立方米)。为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提出在8大领域开展污染治理新措施。
      研讨会上,环保部、省环保厅相关部门负责人,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局执行局前局长Catherine Witherspoon等10位国内外一流大气专家结合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先进经验、技术等对深圳空气质量达标措施可行性把脉会诊,提出意见和建议。深圳市委常委杨洪会见了与会专家。
     我院黄晓锋教授受邀作为专家参会,他在发言中表示,深圳的PM2.5年均浓度从2006年的60余微克/立方逐步降至2015年的30微克/立方米,降幅超过一半,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率先实现了达标,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他指出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从2008年起对深圳市PM2.5的成分和来源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从PM2.5成分研究数据上看,硫酸盐和元素碳的降幅最突出,说明深圳市多年来对于燃煤/油电厂和机动车尾气的控制取得了最为显著的成效。深圳市的工业、扬尘、生物质燃烧等其他源的大气污染贡献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下降,这既是污染控制措施不断加严收到的效果,也与深圳市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密切相关。
     黄晓锋教授提出,在PM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后,深圳未来的PM2.5控制工作可能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挑战非常大。如何将高城市密度、高人口密度、高车辆密度、高经济密度地域的大气污染水平降下来是世界难题,必须“精打细算”,PM2.5每1个微克/立方米的下降都将是十分不容易的。除了需要特别强有力的措施大幅度削减机动车排放水平外,比如柴油车的LNG燃料改造,对于所有源排放要做到网格化的精细掌控,对重点污染源需要联网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工业VOCs的减排和船舶排放的区域联防联控应当是重中之重。